5月31日,早上不到7点徐萌就从床上爬起来。洗漱、化妆完毕后,她穿好早就平铺在床上的马面裙和学士服。这天是徐萌拍毕业照的日子,贴身穿好被店家取名为“芙蓉飞天”的传统服饰马面裙,再套上专属于农学学士的学士服,开启她向学生时代的告别仪式。

为了准备学校校庆晚会的“汉服秀”节目,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孙佳慧以宋朝女子的装扮亮相,盘好每一缕头发后插入发饰,再对镜慢慢描画柳眉,不满意就拆下发饰重头来过。


(相关资料图)

穿华服正在成为一些年轻人旅游或日常出行的选择。“华服”,是指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其服装风格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适用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以及日常节庆、典祭等礼仪场合。自2018年起,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被选定为“中国华服日”,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华服日”活动中,上万名青年华服爱好者汇聚活动现场参与体验。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117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464份。调查结果显示,76.30%受访者表示喜欢华服,42.14%受访者表示对华服有一定的了解。

华服正在年轻人中间流行

将华服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正在成为不少青年的选择。中青校媒调查发现,45.49%受访者有过穿华服的经历。其中,4.78%受访者称自己是华服的忠实粉丝,华服已经成为自己的日常装扮;13.59%受访者在旅游或参加特定活动时会穿汉服等服饰;27.12%受访者称穿华服的场合较少,但曾经穿过。

徐萌今年大四,是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了让毕业季的告别更具仪式感,她很早便开始查询“学士服穿搭”“毕业季拍照”的攻略。在刷到“留学生在国外穿马面裙拨穗”的短视频时,她也决定把马面裙穿在学士服里。

为了搭配自己学士服上的绿色垂布,徐萌特意挑选了一条绿色的马面裙。穿上马面裙的徐萌成了拍摄现场的“红人”,认识的、不认识的同学都来和她打招呼,除了对裙子的夸赞,更多人找她打听“马面裙是什么”,还有素不相识的学妹冲到她面前,想要一个购买网址,也有人站在远处“拿着手机拍我的裙子,大概想上网搜个同款”。

这次“短暂的意外走红”让徐萌打心眼儿里高兴,不仅因为马面裙的出现给自己的毕业照加分,更因为通过自己的穿搭让更多身边人了解到了传统服饰马面裙的存在。

同样因为穿华服被引起关注的还有孙佳慧。两年前读本科期间,她参与策划、组织并出演了学校校庆晚会的汉服秀节目——《锦绣华裳》。时至今日,提起这台演出,她仍记忆犹新,“喜欢宋代的服装是因为它飘逸轻巧,不注重华丽的勾线,讲究清新”。

湖南大学研究生聂琪玲也将华服穿到了校园。一节学科教育的实践课上,身着红色对襟服饰的她款款走进教室。这是聂琪玲的模拟课堂,她选择身着华服来讲一堂诗词课。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当天,聂琪玲讲解的是高中语文课本里李商隐的名篇《锦瑟》,在她看来,把喜欢的华服带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很有意思又很契合的尝试。课后,有同学告诉她:“这节课讲得既好听,也好看!”

无论是出游还是上课,就读于安徽工业大学的周琴都会考虑身着华服出行,“华服作为中华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天天穿都没问题。我觉得它很美,所以希望让更多的人也看到它的美。我觉得这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和周琴一样,华服已然成为山东财经大学学生邹斌倩的日常穿搭。无论是“华服节”还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花朝节”,她都会穿上自己精心挑选的汉服,到活动现场去与同袍交流。邹斌倩表示,自己最喜欢宋代的华服,“因为相较于唐制和明制,宋制汉服出行更便捷一些”。

服饰喜好背后,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今年春天,邹斌倩穿了一套唐制襦裙与朋友出游。“坐上公交时,有一个小女孩问她的爷爷,姐姐穿的是什么衣服,怎么这么漂亮。爷爷给孩子解释,这是咱们中国的汉服。” 邹斌倩记得,那一瞬间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谈及华服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原因,邹斌倩认为:“我们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更深层次地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者喜爱华服的原因很多元。80.45%受访者是因为华服样式好看,符合自身审美;73.49%受访者重视华服所蕴藏的中华历史文化,希望透过服饰了解传统文化;56.92%受访者喜欢穿华服沉浸式打卡体验;21.57%受访者认为华服流行是一种趋势,也想“赶潮流”。

周琴对华服的“美”就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回忆起与华服的“初相识”,周琴表示,早在高中时代,她便因几张写真对华服“一见倾心”。因此,刚入大学校园的她便加入了学校的汉服社团。

在周琴看来,无论是秦汉时期的曲裾、唐朝的襦裙,还是宋制的褙子、清代的旗装或者民国时期的旗袍……各个朝代的华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不同时期的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除了服饰本身的设计很吸引我之外,更让我着迷的是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除了复原款的华服,周琴也时常被具有创新设计的新式华服所惊艳,“比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套明制汉服,是一件渐变色的‘方领琵琶袖补服绣花马面裙’。无论是配色还是刺绣,都打破了当时我对华服的固有认知”。

在孙佳慧看来,华服的魅力不仅在于第一眼看上去的“美”,更在于它承袭了华夏之邦的礼仪。在学校教留学生穿华服时,孙佳慧不仅强调“交领右衽”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注意站正、慢步走、眼神直视前方,注意形态端正等,“这样才能把华服穿得美”。

一次穿华服去西安旅行时,孙佳慧在大唐不夜城看到一个“像从画里走出来”的穿唐代服饰的女孩。看见她摇着扇子静坐,孙佳慧向她行了一个唐代的礼,而女孩也淡定端庄地回礼,奇妙的“中式社交”让孙佳慧回味无穷。

华服美丽外表的背后,是“悠悠中华5000年文明的缩影”。“从卖货郎的推车上取下一面古色古香的芭蕉扇,再来到茶贩摊前,看点茶的女子用茶筅击打热茶,直到杯盏中出现厚厚的泡沫……”今年清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廖孔港受朋友之邀,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体验了一次特殊的华服走秀。

作为“华服小白”,廖孔港期待跟同样热爱华服的人交流、沟通,参加国风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增进对华服的了解,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

除了对华服的认可和肯定,中青校媒调查发现,21.86%受访者表示对华服没什么特别的感觉;1.84%受访者表示不喜欢华服。其中,58.74%受访者不喜欢的原因是认为华服价格相对较高;31.90%受访者不好意思穿出门;12.30%受访者觉得华服和现代服装风格差异大,过于传统;相比华服元素,11.61%受访者更喜欢现代元素相关的内容。

在邹斌倩看来,华服想要更好地发展和流行,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改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让华服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结束了毕业照拍摄的徐萌坦言,相比被更多人夸赞漂亮,她更在意身边人了解到了马面裙。她回忆自己第一次了解马面裙,是在一次涉外的服装设计抄袭事件中。看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摇身一变”成了他人之物,徐萌感觉并不好受。气愤之外,她开始上网查找有关马面裙的历史资料,从服饰出现的历史背景,到服饰演化、历史价值,她想把这堂历史文化课补起来。她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更多场合“穿着马面裙出席,希望更多同龄人能了解到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让明珠蒙尘”。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81.42%受访者认为可以借助华服向青年群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73.70%受访者认为可以使传统华服元素融入现代服饰,继续弘扬传统文化。

“今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上演汉服秀。”在邹斌倩看来,海外华人为推广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样,在孙佳慧眼里,华服可以作为一张与世界对换的“名片”。5月底,她参加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世界文化节活动,发现各国留学生都穿起自己国家的民族服饰,而很多在场的中国青年也自发穿着华服,和外国友人进行文化交流。

周琴也有类似的观点。在她看来,国家的富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促进了“华服热”的兴起,促成了华服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我一直关注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上学时,经常穿着华服、带着国旗在国外的街头弹古筝,让外国友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还有一名博主,会在街上随机邀请外国朋友体验一次华服妆造,在给他们拍照留念的同时,向他们科普相关的知识。”

这些青年都是周琴心中的榜样,她期待更多青年能拾起这张文化名片,“尽自己的力量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罗希 实习生 陈宇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